经济学家张五常:我来谈谈读书的方法 - 摘录
2017-06-30 14:15:34 简七理财 mp.weixin.qq.com
原文链接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1以理解代替记忆
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改三个坏习惯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
笔记有两个用途。
(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2)在课上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它一切都不重要。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2思想集中才有兴趣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培养集中力
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
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3问比答重要
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
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
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
A,“是什么”(What?);
B,“怎样办”(How?);
C,“为什么”(Why?)。
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
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越尖越好。
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
4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
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1以理解代替记忆
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改三个坏习惯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
笔记有两个用途。
(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2)在课上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它一切都不重要。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2思想集中才有兴趣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培养集中力
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
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3问比答重要
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
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
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
A,“是什么”(What?);
B,“怎样办”(How?);
C,“为什么”(Why?)。
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
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越尖越好。
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
4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
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