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温斯坦 [美]
中信出版社/kindle 9787508642086
中信出版社/kindle 9787508642086
-
有一次,巴菲特说一个投资者在投资股市时,应该记住自己手里拿着一张要终生使用的计次卡。每次他买入一只股票,就相当于在卡上打了个洞。当这卡上已经有20个洞时,他此生就不再做更多的投资了。显然,投资者要对每只股票进行仔细甄选,并挑出其中最值得投资的潜力股。
-
巴菲特介绍了自己评价股票的方式,就像他评价一个企业一样:他寻找的是自己能够深入了解的公司,其有一个诚实干练的管理团队,有着良好的成长前景,而且股价不高。他对短期套利交易不感兴趣。
-
巴菲特在写那些信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能抓住伯克希尔· 哈撒韦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某个会计问题或是某个保险问题,写出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专题文章。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巴菲特的那些信就是对公司鞭辟入里的分析。一个投资者如果读完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年度报告,那么他只能了解通用汽车公司,却看不到公司高管的偏见,因为这样的报告通常是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就像西伯里· 斯坦顿写出的报告一样。而巴菲特的文章充满了他对性、贪欲、人性弱点甚至自身的批判。巴菲特的文章虽然在结构上有哈佛商学院的学院派气质,但语言却有富兰克林《穷理查德年鉴》的平实风格。这样的报告不仅仅适合凯瑟琳· 格雷厄姆这样的高管阅读,而且全华尔街和全美国的民众都看得懂。
-
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投资于那些对通货膨胀抗跌性强的公司,例如通用食品公司和雷诺工业公司(美国第二大烟草公司)。巴菲特认为,公众认可度高的消费品可以随着通货膨胀而提高价格,例如卡夫食品旗下的Post品牌谷类食品和雷诺工业公司旗下的云丝顿香烟(Winston)。
-
1981年由查理·芒格提出构想,巴菲特设计了一项独特的企业慈善计划。对于公司每100万股股票(当时卖到了每股470美元),股东可以自行选择一个慈善团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为每股股票捐献出2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持有100股公司的股票,他就能决定让谁接受这200美元的礼物。在其他上市公司里,通行的做法是由股东们出钱,由公司的高管或董事来选择慈善团体。巴菲特觉得这种做法太虚伪,其实高管们往往会花股东的钱为自己在母校博得声誉。巴菲特认为:“许多公司高管对政府怎样分配纳税人的钱感到不满,自己却随意支配股东的钱。”
-
巴菲特认为,替别人打理财产的压力是很大的,这是他在1980年说的,当时修改后的一项联邦法律要求伯克希尔· 哈撒韦必须让旗下的罗克福德银行独立经营。巴菲特计算了一下,这家银行占伯克希尔· 哈撒韦总资产的4%,于是他让股东们选择是增持公司股票还是银行的股票,或者两种各占一些,完全由股东自己决定。唯一没有选择权的是他自己,他得接受别人选剩的所有股票,因为切蛋糕的人必须享用别人挑剩下的蛋糕。
-
许多首席执行官的经营目标并非公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报告数字的最优化。巴菲特警告说:“强调会计数字好看而忽略实际经济实力增长,长此以往只能是鸡飞蛋打、一事无成。”
-
伯克希尔·哈撒韦原来连一分钱的股票都没有,到了1983年,公司名下的股票总市值已经高达13亿美元,这一业绩已经十分出色,而且所有这些业绩都是巴菲特从纺织厂的资金中集腋成裘地创造并累积起来的。
-
经纪人自然喜欢股票的“高换手率”,但是巴菲特却嘲讽说这种频繁的交易只对“服务生”有利,因为顾客多了他们可以多收小费。
-
莫里森申请新的资金,被巴菲特断然拒绝。没有钱,工厂肯定要遭受损失。到了1985年,巴菲特就把它(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工厂)关闭了。